孩子氣色不好,該如何「補氣」?看到飯就說不餓,如何開胃?中醫師顏宏融教你善用中藥材、捏脊,輕鬆為孩子打下免疫基礎。
擁有一個兩歲的孩子,身為中醫兒科醫師,顏宏融家中常備補氣茶飲;而餐桌上,每天一定會出現一道以馬鈴薯、紅蘿蔔、洋蔥等食材燉煮的蔬菜湯。下班後的親子時間,他會把孩子抓過來捏一捏,將穴位按摩當成親子遊戲。
中醫治「未病」,怎麼判斷寶寶是不是快生病?
「孩子臉色偏白、淡時,可能就是免疫力較弱,」顏宏融說,中醫稱之為氣虛,這時候會發現寶寶較平常容易流汗,毛孔跟著張開,讓風寒有機可趁,孩子也就容易感冒。他解釋,中醫談「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」,氣虛多半說的是肺氣不足,無法推動血液到全身。
另一方面,孩子胃口不好、拉肚子或便祕,吸收消化能力不佳,營養也跟著不足,連帶影響免疫力。「六個月前的孩子,免疫力是靠母親;六個月到一歲間,就要靠寶寶自己慢慢建立,」顏宏融指出,免疫力較弱的孩子,可以運用中藥材「補氣」,而最常被使用的便是蔘類,包括人蔘、西洋蔘、粉光蔘等。用在學齡前孩子的身上,以涼補的西洋蔘較適合。
顏宏融的補氣茶飲,以黃耆、枸杞、紅棗為主,另加上麥門冬,可避免過度燥熱,連熬夜的大人也能飲用。
除了茶飲,這些補氣藥材還可以入湯,「例如在雞湯裡放一些黃耆,或者一些西洋蔘,」顏宏融指出,當孩子可以吃副食品、腸胃發育較完整時,就可以少量食用……看更多
以上文、圖引用:【親子天下】雜誌網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