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乳品加工的觀點來看,鮮奶的品質要好,原料(生乳)的品質就要好,生乳的品質則取決於是否衛生及營養成分。
台大生物科技研究所、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副教授劉睿表示,乳廠向酪農收購生乳時,即是根據生乳品質來計價,包括「衛生品質」與「乳成分」兩方面。
在衛生方面,如果生乳中的體細胞數含量高,代表牛隻可能得了乳房炎,造成細胞剝落或免疫細胞較多,生菌數高則代表環境較不衛生。依據農委會「生乳品質計價標準」,如果一個月內生乳的體細胞數或生菌數累計三次超標,乳品工廠即會提出警告,再犯則取消與該酪農的供銷契約。
而在乳成分方面,判斷標準是看乳脂與無脂固形物的多寡。一般來說,乳脂與無脂固形物含量愈高的牛奶,被認為風味愈佳、品質愈好,因此價格也愈高。
牛奶成分會受到牛隻吃進去的食物、喝的水以及季節影響,例如乳脂受季節影響比較大,夏天時乳牛喝水多,生產的牛奶也會變稀,冬天的牛奶就比較濃。
不過,比起營養成分的差異,更重要的是衛生及安全。例如今年初紐西蘭爆發牧草噴灑農藥,導致部份牛奶及奶粉中有藥物殘留的事件,重創消費者信心。
市面上有些鮮奶以「高品質」作為號召,其中有一部分出自規模比較小的牧場,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認為,小酪農在食品安全方面未必比不上大廠牌,尤其在近幾年大廠牌陸續「出包」的情況下,來自小牧場的牛奶有其優勢。
劉睿指出,所謂的「高品質鮮乳」應該是由高品質生乳所製成,所含生菌數與體細胞數較少,且牧草如果是天然、無農藥或肥料留存,也可以降低化學物質進入牛奶的風險。
以上文、圖引用:【康健雜誌】網站